兩張泛黃的手稿靜靜躺在展柜中,蒼勁有力的楷書見證了革命者短暫而輝煌的一生。
7月初的呼和浩特,烈日炎炎,位于新城區(qū)呼倫北路呼和巷的多松年烈士紀念館內一片清涼,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隨著暑期的來臨,這幾天前來瞻仰烈士的人日益增多,有紅色研學的,有進行黨日活動的,也有慕名而來的。
解說員韓飛飛說:“多松年烈士一生短暫,沒有留下太多遺物,這份手稿用小楷寫成,字跡十分工整?!眱蓮埵指寮垙埛狐S,邊緣稍有殘缺,但字跡清晰、筋骨分明。
手稿落款是民國十三年9月,也就是1924年9月。那一年,多松年和烏蘭夫、奎璧等青年正在北京蒙藏學校讀書。學校因經費緊張,停發(fā)了學生的津貼,致使不少學生考慮退學,這份手稿便是多松年懇請學校繼續(xù)發(fā)放津貼的書信,“憫千里求學之艱、體教育人才之意,援旅京各生津貼之例……”
透過這封書信,可以窺見100年前,那批青年學子求知若渴,救亡圖存的革命信念。透過這封書信,也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覺醒年代。
1923年夏天,多松年等一批蒙古族學生考入蒙藏學校,這些年輕人不會想到,這里將成為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啟蒙的“紅色課堂”。
1923年的一個冬夜,李大釗踏著積雪走進蒙藏學校,烏蘭夫、多松年等青年正圍爐討論《新青年》的篇章。持續(xù)6小時的徹夜長談,讓學子們撥云見日。李大釗不僅帶來《共產黨宣言》,更用“民族平等”的理念點燃了青年們心中的火種。他叮囑說,你們要像大青山上的松柏,既要扎根故土,又要觸摸時代的云霞。
多松年深受李大釗影響,認真學習了《共產黨宣言》等馬克思主義著作。1924年,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,任蒙藏學校團支部負責人,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。
1925年春天的一個晚上,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趙世炎與多松年見面,對他說:“李大釗同志指示,讓你們辦一份小報,向廣大蒙古族群眾宣傳馬列主義真理,你認為行不行?”多松年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完全可以?!本瓦@樣,多松年和烏蘭夫等年輕人在宿舍里研究了小報的宗旨、內容、稿件來源等具體事宜,多松年建議說:“小報就叫《蒙古農民》怎樣?”烏蘭夫、奎璧都覺得這個名字容易為廣大蒙古族群眾接受,就這樣,1925年4月28日,第一期《蒙古農民》誕生了。這份革命刊物,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動員民族地區(qū)革命起到重要的啟蒙作用。
1927年,多松年出席中共五大后經北京返回張家口。前往張家口時,多松年已知前路兇險,彼時李大釗在北京遇害,張家口滿城貼滿“懸賞捉拿多松年”的布告。同志們勸他暫避鋒芒,但他毅然北歸。多松年被捕后受盡拷打,但是他始終堅貞不屈,沒有透露黨的任何秘密,被殺害時年僅22歲。
2022年,多松年紀念館升級改造后,他生前為數不多的遺物被置于“草原勁松”展廳核心位置,有關多松年遺物的故事被千萬次講述,也包括這兩張早已泛黃的手稿。(記者 馮雪玉)
北疆新聞 | 內蒙古自治區(qū)重點新媒體平臺,內蒙古出版集團?內蒙古新華報業(yè)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采編發(fā)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。
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,轉載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北疆新聞”,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二、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(作品)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,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。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,聯(lián)系郵箱:bjwmaster@163.com。
版權聲明:北疆新聞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15120200009-1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蒙)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:15010502001245